娟官磬 发表于 2014-1-13 09:40:13

如是我闻,如是我想

何谓佛?僧肇云:“佛者何也?盖穷理尽性大觉之称也。”佛者,觉也,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故名曰佛。
这句话摘自这本书正文的第七页,并非什么点明主旨的定义,也不是提纲挈领的总结,可如果非要对我心中的佛下个定义,那就非是这句话不可。至于什么是佛学,想来也可以由此引发阐释。当然我在此给出的是一个非常私人的定义,我也相信很多人只需手指一点,就能找到比我更系统,更得体的定义,但我还是愿意选择这样一种看法来认识佛学这样一个集宗教、哲学、政治于一身的文化系统。正如前几天在某个小组看到有人问,如果在现实中遭遇痛苦,能否通过观看佛经来消除痛苦?即使那时的我完全不懂得佛学,我还是觉得他的想法恐怕实现不了。因为我始终认为人是欲望的生物,而欲望又是一柄双刃剑,既能鞭策我们前行,又能诱惑我们走向深渊。看过这本书,倒是印证了我这个看法,佛家的核心理念,讲究的是四谛:苦、集、灭、道。为了结苦因,就要放弃欲望、执念,达到无我境界(我的表达很渣,但人家就这么个意思)。可是如今这个社会,就算有苦,却也有乐,真让你四大皆空,谁又放得下这些喜乐悲欢?再者说,人放下这些情感,无喜无悲,无物无我,我们又如何证明自我的存在?所以于我而言,佛学的思想,是一种我需要了解,也希望了解的思想体系,这个体系的存在不在于消灭、回避痛苦(虽然它自以为可以做到),而是要探寻这种思想对过去及未来的影响,对于很多人摆脱、回避痛苦的愿望,佛学或许能提供一种对待痛苦的态度与方法,试着教给我们如何面对,但却无法规避痛苦本身。
当然,这只是我的看法,佛家本身的看法并不如此,也并非这么简单。无论是其前身还是其本身,对世界的认识都有其独到的地方,而整本书最让我觉得引人入胜的地方也正是作者在一开始就介绍的印度哲学体系。我不得不惊诧于那些在我印象中以耍宗教的婆罗门和打禅机的佛教徒们为主的印度哲人们竟然和西方一样,把唯物主义哲学与唯心主义哲学讨论了一个遍。事实上,翻开随便哪一本西方哲学史,在前苏格拉底时代的大部分内容,都能在印度哲学中找到对应或相似的部分。让人不得不感概这个世界上很多道理还真是殊途同归,而我们传统认识中那种整个世界唯有东西方文化并立的看法也实在有些一厢情愿,起码南亚次大陆上那个开了挂的国家与那些开了挂的人民,不管是在今时还是往日,都闪耀着让我们无法忽视的光芒。好吧,有点儿跑题了哈,言归正传,我还是简单介绍一下这本书的内容,本书前半部着重介绍了佛学的基本理论体系,也就是四谛、十二因缘、三法印、八正道。也解释了大家喜闻乐见的五蕴、因果、业、轮回、三学——戒、定、慧,以及涅槃等。这基本概括了佛学的主要概念和观点,文字风格和阐释方式也恰到好处,想来无论从学术还是从科普的角度讲,这一部分的内容都算得上觉得无可挑剔。在此之后,就是对佛教传入中国以来发展演变的阐述,也是占到本书一半多篇幅的重头戏。这一部分内容,说来有趣,但又有些繁冗,那些如法显、鉴真、玄奘、达摩之类的名字让人觉得格外亲切,而动辄四到八个字的印度译名,也经常搞得我头大如斗。不过慢悠悠的看下来,倒是别有一番收获,就好像我惊奇的发现佛家对中国的影响并没有我想象中来得大,且很多时候流于表面,对中国本土文化也仅仅是略有影响,真正对中国产生巨大影响的地方,反而是政治。这一部分涉及到太多历史,就不细说了。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喜欢的部分别人未必欣赏,别人喜欢的部分我也未必中意。事实也确实如此,关于本书,我喜欢的地方几乎都与佛学本身无关。可不管读者对一本书的喜好如何,书籍本身的价值都只在于它所承载的内容而非其他。就好像小的时候,因为害怕看不懂而纠结于要不要买霍金的《时间简史》,最终让我下定决心的不是我试读的那几页正文,反倒是书中附赠的一个书签,上面写着:读霍金的书,看不看得懂都是一种收获。我得承认现在的我其实很反感这句话,但我也不得不承认,有些东西的价值,确实只在于它们本身,而不在于我理不理解。所以哪怕读起半文半白的佛学书蛋疼的要死,我还是得说,这感受确实是痛并快乐着。(《佛学概论》书评/张贱贱)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如是我闻,如是我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