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硬世界里,给自己最温柔的保护
---成长史就是我们应对世界的抗体形成史余华有五部长篇,第一部《在细雨中呼喊》是一本关于记忆的书,是对童年的一次泥沙俱下的讲述。第二部《许三观卖血记》是对青年境态的描摹。第三部《活着》是老年对一生的回望。第四部《兄弟》是整合人生所有阶段后对未来生存的恐慌。第五部《第七天》是死人给世界留下一份证据。
余华的作品可能对于每一个男性读者来说,是一种成长性的阅读。对于女性读者来说,是一种重口味的趣味性阅读。也因此,我为自己的孩子设定的小说阅读顺序,就是余华的长篇写作顺序。
我们今天说一说《在细雨中呼喊》。在华语写作中,关于记忆能让你惊艳的书有两本,一本是这本《在细雨中呼唤》,另外一本是北岛的《城门开》。北岛的记忆力给人一种真实的震撼,他记忆的笔下能描绘出记忆中某一天下午风的味道,那种惊艳的记忆能力使得你读到的第一刻起便会想去翻翻自己锁在老家抽屉里面十多年前的日记本,活色生香,妈妈饭的气味扑面而来,而余华的记忆是凛冽强悍,瑰丽滂沱且又隐秘盛开的。这本书里的每段故事,都能勾起读者对自己的童年的一次回想。因此当你读了一页后会觉得自己读到了很多很多,读了好多年,但是看看页面时,仅此一页,因为你读到自己的记忆中去了,它带给人的阅读体验是那么浓重深远。甚至每一个细节,读者都能看到记忆中的自己在那里矗立。读这本书就是对自己过去的一次献礼,甚至会不由自主的整理自己,总结自己,这也是这本书在文学中延绵至今的魅力之一。
《在细雨中呼喊》探究了人在成长过程中的,所有的温暖美好和所有失意破败。对于生活、世界、自我的未知,产生的恐惧,产生的小心翼翼,这些在回望的过程中,是那么的可笑,但是又是那么的不可空缺,我们也因此学会、因此完满,我们甚至想,要是当时那个事情早点到来早点被自己识破参悟,早点知道究竟,早一刻经历,岂不是更好。但回头一想,其实生活不就是如此的味道,干嘛要生拉硬拽呢!
读余华这本书的时候,记忆好像在这刻偶然被唤醒。然后铺天盖地浩浩荡荡的从自己的脑袋里奔涌而起。
所有的第一次,所有的秘密,所谓的不为人知,都从过去的时光中惊醒,开始集体奔向脑子里了。我甚至偷偷看看四周,是否有人识破了我内心的秘密,再想想余华,他如果在我面前,肯定是知道我记忆中的秘密,他的小说是那么的熟知我的秘密。
那些暗恋、那些幻想、那些不知天高地厚,那些懊恼,那些无可排泄的情绪、那些顾影自怜、那些期期艾艾、那些抱怨、那些怯懦失意、那些荤黄心理、那些体液毛发、那些器官排泄,等等那些,全部因阅读奔流开来,脑子开启一个记忆的自动下载模式。
在这本书里,主人公“我”第一次对女性产生想象,无可名状的恐惧。觉得自己对女孩子的想象是对女孩子的亵渎,觉得自己都很肮脏,甚至都不敢告诉最好的朋友。害怕遭到嫌弃,破坏双方之间的友谊。
“我”对于暗恋女性梦想的破灭,是因为“”我暗恋的那个女孩子,她喜欢的竟然是“我”最唾弃的东西。
寡妇跟父亲、哥哥、朋友的父亲的纠缠,致使“我”对于女性充满了恐惧从而对于女性这种动物无所适从。
第一次触摸异性后的犯罪感,惊险又离奇,内心从忐忑到平复,以上种种,都是每个人成长中必须去经历的一种心理情感。
不必在这刻,也不必在这本书中,每个人的记忆都会在某一时间恢复激情,一下子让你停止在一个节点,它会在当下的某一个事件中被引诱出来。记忆充满了冒险,或充满了神秘。它带给我们的有窘迫,有甜蜜,有颤栗。而这本书,就是每一个人记忆的药引。每一句话,都能牵引出童年成长中的某一时刻的心情,有卑微的,有不可见人的,有张扬的,还有一些这辈子只有我们自己知道的。拿起这是本书,进入阅读,便能开始血脉膨胀。
无论怎样,记忆这种东西是最美好的。无论记忆里的事情当时带给我们的心境是怎样的。但是在现在,它是超越困顿、忧伤、悲苦等种种情绪的一种财富。我们每个人的童年记忆会串联起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史。(《在细雨中呼喊》书评/苏豆芽)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