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晨的逻辑世界
初识时晨是在09年的一次聚会上,他给我的第一印象是简单、实在。时晨的小说就和他的人一样,文风简洁实在,但其本格内核却十分硬朗。时晨的作品注重逻辑推演,这也正是推理小说的要素之一。我们说,推理小说之所以有别于其他形式的“破案类”小说,就在于其注重“以逻辑思考来解决案件”,这也正是称其为“推理小说”的主要原因。而“本格推理”,也就是所谓“最纯真的推理小说”,更是注重案件中逻辑解谜的部分。可以说,在我遇到的所有原创推理作者之中,时晨是最为重视逻辑推演、能在其作品中把逻辑推演发挥到最好、最具美感的作者。时晨本身是个奎因迷,艾勒里·奎因是欧美推理黄金时代三巨头之一,其作品往往以逻辑的严谨和解答的惊艳享誉文坛。正是深受奎因的影响,时晨的小说也颇具奎因“逻辑流”的风格。
和艾勒里·奎因一样,时晨从08年创作推理小说至今,其创作过程基本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是时晨彻底向奎因致敬的阶段,他的每一篇小说都模仿了奎因前期“国名系列”的取名方式,均以“国名”来命名作品标题。时晨的“国名系列”同样以逻辑解谜为核心。笔者认为,推理小说中,好的逻辑推演必须具备三点,一是严谨性,二是日常化,三是巧思性。
严谨性即合理性,一个合格的逻辑推演顾名思义必须符合“逻辑”,不能存在逻辑上的漏洞,不能前后矛盾,即要“说得通”。“严谨合理”是支撑起整个“逻辑推演”的基础。在这一点上,时晨“国名系列”中的每一段逻辑都做到了“有理可据”,如同数学证明题般滴水不漏,不得不赞叹作者的严谨和细致。
所谓日常化,便是逻辑推演的构成要素需以日常生活细节为主,这样的逻辑推演会让读者产生共鸣和代入感。这种日常化的推演在时晨的《法兰西花园》和《中国绳子之谜》中都显而易见。一个生活中的小常识,一句随口一说的话语,都可以作为推理的依据,直击案件的真相。这种充满日常元素的逻辑推演,无疑为故事增添了趣味性。
逻辑推演的巧思性往往是最难做到的。“笔放在纸的左边,代表那人是左撇子。”这段推理无疑是符合上面所说的严谨性与日常化,但是,它却很无趣——这正是由于缺乏巧思性。“巧思”也就是巧妙的构思,如何把逻辑推演写得巧妙、写得有趣,这不是每个作者都能够轻易做到的,而是需要灵感和创意的堆砌,需要花心思去经营。时晨作品中的逻辑推演,其最大的亮点便是充满巧思性。无论是《德国古堡之谜》中“纸巾”与“脚印”的推理,还是《俄国学院之谜》中关于“A4纸”的分析,它们都不光是一条单一的逻辑链,而是通过某个细微之处引导出整个逻辑体系。所有伏线回收的那一刻,推理的洪流直冲读者的脑神经,令其大呼过瘾。
正是同时做到了严谨性、日常化和巧思性这三点,时晨的“逻辑流”作品才充分发挥出其逻辑推演的美感和精彩。
在时晨的初期创作阶段,他塑造了一个性格冷僻的名侦探——肖晨。肖晨是一个业余画家,常年躲在地下室里进行创作,因患有低危抑郁症而拥有极强的逻辑思维,认为所有的疑团都能用逻辑来解开,除了一直找他破案的刑警钟旭之外,几乎没有朋友。这样一个颇有个性的解谜角色也是时晨笔下最具代表性的名侦探。然而,在时晨的中期创作阶段,我们几乎看不大到肖晨的活跃表现,取而代之的则是另一位美少女侦探——阎小夜。
时晨的第二创作时期不再是把所有的宝都押在逻辑推演这部分上,而是故事、诡计、人物等各种元素的百花齐放。阎小夜系列便是其第二时期的代表系列作。阎小夜是一位给逝者化妆的入殓师,拥有敏锐的洞察力和高超的推理能力。入殓师这样一份特殊职业让阎小夜和“死亡”这个字眼靠得很近,因此她也经常会卷入到杀人事件中。当然,没有把重点放到逻辑推演上不代表其逻辑推理就不够精彩。虽然与前期的“国名系列”相比,阎小夜系列的逻辑成分在作品中确实所占比重不高,但质量却依旧保持和之前的一致。其中的《蔷薇馆事件》更是做到了诡计和逻辑的“双赢”。
而从2011年开始,时晨的创作进入第三时期。第三时期的时晨,其作品无论在题材还是风格上,都不再局限于一种类型,而是向多元化发展。既有《玫瑰之血》这样让钟旭成为主角的冷硬风,有《胭脂扣》这样的古装推理,也有《推理写手的苦恼》这类恶搞吐槽系的作品。从中我们可以见证到,时晨从一个致敬名家的懵懂写手、到一个驾轻就熟的成熟作者之间的巨大蜕变。
2011年6月,时晨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长篇推理小说《罪之断章》。这部作品记录了名侦探肖晨在大学时期所遇到的一系列离奇案件,它同样是一部以炫丽的逻辑推演为卖点的本格佳作。而此次的这本作品集,则收录了时晨创作推理小说以来大部分的短篇代表作,每一篇作品都有其独特的精彩之处,希望读者朋友们能在时晨丝丝入扣的逻辑推理中领略到本格推理的魅力所在,以及感受到一个忠于逻辑的推理创作者的热情。(《小宝的妖刀》书评/鸡丁)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