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杰娥维 发表于 2014-1-13 09:39:59

实用主义下的中国社会

政治像一张大网,加诸生活之上,成为无形的手,人们的一切社会活动便随这手的方向起舞,毕竟活的有些美感,对于人民来说,是首要的,谁又能真正在乎被操纵与隐性的被损害的命运呢。贴现成本如此之低,未来,终究我已不再。——“已过的世代,无人纪念;将来的世代,后人也不纪念。”---《圣经 旧约》
毛时代的残骸还在发挥着放射性的威力,这是实用主义文化中的象征主义。形式上追求华丽堆砌和装饰效果。事实上,毛的文化控制已经随着外国人脚步的深入逐步淡化。但至今未被踏平。毕竟,中国太大了,一种力量的深入有政治的推动,有自发的崇拜,一种力量的退出需要世世代代的教育,如果教育不到位的话,那还需要更多年。所以,我们今天的世代或许是最好的时代,如果父辈们还在江城的背景中摸爬滚打安稳甚少,今天的我们在三峡大坝的风平浪静中享受安宁,但仍会感到潮底压抑的力量,刚刚好。今天,又是个三岔路口。不谈政治。
谈中国人的韧性。这一年走了一些地方,无论到哪里,人们都过这属于他们的日子,静悄悄,政治离得很近,但生活把它隔离出去,像人们伸出一只手挡在整治前面,我是良民我只是去打酱油。于是,人们缩在这近一千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的任何一角,无论多么阴暗,都能活得阳光灿烂。我想这种中国人明天更美好的理念是深深根治与内心之中,是千百年来的儒家文化、集体主义、家族概念让我们,不,让中国家族成为一小簇一小簇这世界上最自我治愈的种族。中国少有的个体力量,让中国人成为一个带电离子,它终究会结合成稳定结构。所以,维稳的政治力量根本不用担心,我们早已经自发连坐了。
谈中国人的聪明。这并非指有心机。一个会在外国人面前责怪时令像责怪自家孩子一样的民族,一个内心为了两三句赞美而得意的民族,哪里真正是有心机的呢。中国人的聪明在于他们会察言观色,他们能感同身受,他们能审时度势。于是这种聪明变成了活在当下的明智——并没有明显的褒贬。日子总要过的,人们总要吃饭的,外国人也不过如此的。对于政治,对于SB的经济政策,人们自然能够游刃有余,生活在千百年重压之下的中国人,才不愿对网隔空喊话,他们早已学会默默消化,咋的嘛,要啥子嘛,吃饭睡觉。
但受过教育的小孩子们确实真精明,他们知道自己要什么,知道自己要离开这片狭小的天空,师专的孩子在学莎士比亚,在学卢梭和贝奥武夫,这让我觉得惭愧,并真心感激国外的非政府组织默默埋藏着希望的种子。
这真是一段有趣的历史,看了吃不饱睡不着活不了的文革前,看了新世纪逐渐资本主义化的校园,但一段藏在上个世纪末的小城镇的历史却是很新鲜地提醒了自己,那时我十一二岁,我能吃饱似乎也能吃好但过得还很贫乏,那时在距离我几百公里外的,出产榨菜的小城,他们的孩子什么样,那些十五六岁的农村孩子在干什么,那里的小镇上都有哪些小馆子是不是都有擦皮鞋的小女孩,于是看这有我参与和遥相呼应的历史,不再孤单。而通过外国人来描写熟悉感,实在是既真实又陌生,于是我也只能把自己与这段历史地理的关系尽可能拉远再拉远,从历史和空间的距离中捕捉最真实的东西。当然,我不能否认,何伟,他并非客观的摄像机。一切文字都是种主观的描述。中国人在被自己的政治观洗脑的时候,何伟也被自己的价值观洗脑,没有谁是真正客观的,但,恰恰是这种不客观,让一切都有趣起来,客观本身就是一种最最无趣的东西。
不能比的还有很多,比如寻路中国的许知远,用祖国的陌生人视角来写祖国,比如石田裕辅,用自行车来丈量世界,同样写到中国,但海斯勒的何伟具备更加真实的力量,他与江城的关系在生命中,是常人无法比拟的深刻,尤其是许知远的轻描淡写远远不及的。何伟的眼里没有那么多啊母亲我眼里饱含泪水的深情,有的只有冷静的观察,耐心而宽容,他的涪陵如同美丽坚毅的女汉语老师,是有自己特点的,是有魅力的,即使它有初始的按喇叭和围观的好奇的眼睛,善良是他的底色,故事是他的根基,海斯勒用何伟的眼睛观察江城,我们用海斯勒的文字来观察中国人。
我爱一切善良的真实的描写,于是这消失的江城,从语言到情感,可以写进中小学语文教材了。可是,这真是一个悖论啊,呵呵。
最后想说的是,深入自己的角色,去观察去体验,然后去分享,这就是生活。我们曾经、现在已经与那么多地点发生了或多或少的联系,是过眼云烟还是深刻体验取决于心,取决于当下的意识,取决于“什么是重要的?”这一价值判断。
然而深刻体验需要感受需要写出来,真的只有“在狱中”我们才可以真正拾起笔来么?——“在路上”的感受力和“在狱中”的定力,用心生活用力生活。
为何这世上志愿者这么多,却只有一个海斯勒。(《消失中的江城》书评/JS)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实用主义下的中国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