丞材栋 发表于 2014-1-13 09:39:59

这才发现什么最重要

看了好几本东野的书,也假假算半个粉丝了,纵然我很难轻易粉上一个,但并不抵触我对东野圭吾的赞叹之意。于是想去找寻东野成长的轨迹,在看过这本《放学后》,才略略懂了他的变化和发展。
日本悬疑推理小说经过长足的多年发展,想必早就到了一个瓶颈期。推理始祖福尔摩斯的经典,虽然浅薄但初具雏形,所以简单来看也有些韵味,更何况后代的大作里一再膜拜它,所以仍旧离不开它的框架。曾经看过日本推理小说的发展,其洋洋洒洒近百年的路,把推理和悬疑,更兼心理和恐怖,无论是兵行正朔还是剑走偏锋,都有其独到和可取之处。但,还能更进一步么?
东野圭吾给出了很好的答案。在他的《放学后》中已经渐显端倪。这本拿过江户川乱步奖项的成名作,在我看来推理一般,情节也一般,没有太多惊艳之处,但为何如此受人追捧?其真正的亮点在于与所有校园推理不同,反其道而行之,它真实,质朴,简单,却很贴近生活。就像很多人说的,这本书,很可能就发生在你身边,我身边,以及剧情一模一样。
与类柯南金田一的推理不同,《放学后》的警察是不错的,“我”也是很聪明的,包括中间协助推理的学生,被怀疑的老师,以及第一个死者的场景,都很真切而不可思议。亮点么,在于整个的气氛和环境,看起来就好像东野圭吾直面悬疑推理如今的困境,妄图在这困境之中走出一条路来。
这篇小说的评价上有这么一句话:真相之外还有真相,意外之外还有转折。这也是这小说的一大亮点。从我被盯上,到不相干老师的莫名死亡,到女学生被怀疑,到女老师被怀疑,到第二个死者替我而死,到妻子的反应,到第二个死者并非替我死而是自己该死,到我被汽车追杀,到女老师落网,到学生露出水面,到我的反应,再到学生道出动机,从来就是把我当作障眼法伤害,最后到我终于被妻子和奸夫合谋杀死。这完整的符合真相之外还有真相,意外之外还有转折。
这种转折隐含了第一个亮点和第二个亮点的集合,即动机的真实复杂性和设计的巧妙结构性。正如两个学生想要杀死老师的理由,因为自慰被他看见而无法生活下去,看似荒诞不可信而却非常真实,那种心理波动之下的选择,长时间的心理压力,很有可能。然后整个谋杀过程层层叠进,一路向前直到完成目标,真凶仍旧藏在幕后。很是紧张和高智商。东野从这里开始发现推理悬疑的真正重要之处。
那重要之处是什么?即表象和内在的极大冲突,以及动机的极度无奈。这两点在《白夜行》中获得了最大的提现。动机的极度无奈就不说了,绝大多数读者都倾向于同情他们,就是对他们动机和人性的最好解释。表象和内在的冲突,则表现在平日毫不在意和没有丝毫变化的前提下,你无法理解这样一个人会在内心里下那样的决定,并在黑暗中做出那么多罪恶的事。人性的另一复杂面在这个冲突里得到完美展现。于是在慨叹设计合理而缜密诡异的同时,你知道了脸上的人和心里的人,大不相同,却又大体相同。
说到底,东野把众人都认同的推理高潮轻轻放下,而将笔墨着重于它的前后。前,是人物的面无表情,心里却极度憎恨。后,也是人物的面无表情,或是表面上的无缝对接,心里释然而压力陡增,为了自己美好的目标不顾一切,铤而走险。同时东野在这前后的过程中,加入警察和科学家(x的献身)的层层推理,将真相慢慢的剥开。大白的那一刻,人们才恍然大悟:事情原来是这样。但人们还没来得及说真是该死,又立刻开始陷入另一种情绪:可怜的凶手,可怜的孩子。
看似悬疑,实则生活。看似推理,实则人性。
这是东野而今流行的理由,一定也是他日后继续流行的保障。势必经典。(《放学后》书评/懒晓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这才发现什么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