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太偏激,因为我们太容易偏激
“太多人都死得不够专业……你知道吗,在十五万自杀的人当中,十三万八千人都失败了”。《找死专卖店》中这句由“找死专卖店”老板三岛说的话,直接让我想到了劳伦斯?布洛克 著名的小说《八百万种死法》。两者形容死亡所用的夸张数字都很难让中国读者安心,无论是法国式的浪漫激烈生死观,还是美国式直接冷漠生死观,都和中国人自古看老黄历做事培养出来的礼节、礼仪相冲。死亡是最大的事,也是最不该随便谈论的事,如果你是一个忌讳谈死的人,带着这种中国生死观阅读《找死专卖店》,你将在极尽法语炽热、夸张之能事的文字间,遇见一个个想把你往绝望阴沟里带的衰人。而当你习惯了这群“自杀者”和“自杀用品供应者”每天为增加自杀成功率而努力的生活后,小说的结尾,当你自以为作者是“珍惜生命”口号的拥簇者,刚想感叹这本书适合当儿童读物时,作者用一句话就推翻了你脑中已筑成的一个世界。
诚以为,所有想推荐这本书给更多成年人的人,都不该随便把小说最后一句话挑明。采用“草蛇灰线”手法为小说布一个惊天逆反结局的文豪大师,古今中外不在少数。小说作者让.特磊肯定算不上其中最牛的,不过他有点类似《笑傲江湖》中的“杀人神医”平一指,行事不为正义人士所耻,性格却偏激得独树一帜,特别是一股“杀一人,救一人;救一人,杀一人”的能耐、品性,即使你再不能理解他,他对你的人生观仍旧有翻云覆雨的影响力。
这本小说之所以知名度不弱,是拜改编自小说的同名动画片所赐。难怪要改成动画片,小说的人物和对白,哪怕是拍成法国真人喜剧,都很难驾驭。
一家专卖“自杀用品”的店,全家人从老板、老板娘到三个儿女,每一个人取一个“自杀名人”的名字。除了小儿子阿兰生下来就笑,其他成员每天都想着怎么让顾客能买到一次性致死的商品,专研不同方式死亡工具是他们的乐趣。小说的环境设立在一座名为“忘教城”的城市,寓意明显,直指市民尽是忘记了信仰的人。而这些市民不服作者所托,把全世界的倒霉事都揽到了自个身上,每一个人进店里说的话,都是自己如何不幸。见惯人间不公的中国读者,完全不会被他们的不幸打击到。进而读者会觉得作者写作能力低下,产生对“主旋律价值观”——要乐观不要悲观——的审美疲劳。
然而合上这本书后,读者的第一反应,极有可能是责怪作者太偏激,认为他不过是图“语不惊人死不休”之快。于是,读者轻易就进了作者设下的局:十分偏激地认定作者很偏激。
全球化之下,东西方的普通人,在拥有越来越多相同价值观之际,也变得越来越普通。大家习惯了用最便捷的方式认知世相,耐心的不足,助长了自信心的不足。简言之,大家总觉得生活中因不幸自杀的人在增多,在为自己拨紧“我是不会自杀的”的发条后,一是不关心他人自杀的原因,二是只关心如何让自己远离自杀。结果因此变得越来越自私,越来越脆弱,最终逃不过抑郁的侵蚀。一个人不愿意往人生远处走,就会越活越简单,越活越偏激。偏激的人常常语出惊人,也不乏能说出振聋发聩之言的光辉时刻,偏激能让一个人看起来很热血、很勇敢、很有魅力,偏激的人很想成为“绝对正确”。然而一次失误,就能让偏激的人崩溃。偏激的人,是外强中干成语最好的注解。很不幸,网络上流行偏激,不分阵营的偏激。
如何缓解、抑制高压人群的偏激趋势呢?《找死专卖店》可以是其中的一种良方。这本书不长,文笔如大家所见,没有理解难度。但这本书是一个水帘洞,不敢跳进洞里,你只能在洞外叫骂或嗫嚅。当你跳进洞里,你能理解孙猴子孤独和快乐,当你发现这洞里有很多深邃的美好,你会感激天人造化的所有程序。
别太偏激,因为我们太容易偏激。(《找死专卖店》书评/墨愚玩)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