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ibar_dd 发表于 2014-1-13 09:39:59

单位:就是我们每个人

如果你活到五十岁,国家就会把你送到一个舒服地养老的地方,在这里度过余生。在全球老龄化日趋严重的今天,这个地方真令人向往。不过,它目前还只出现在瑞典女作家妮妮.霍克维斯的小说《单位》(The Unit)里,叫做储备银行。就像女主人公多丽特在小说的开头叙述的那样:我没想到住处这么舒适。带卫生间,我一个人住,也可以说是一套公寓……不错,摄像头监控每一个细微的角落。的确,住在这里的人要全程受到监视,而且你得是个“无效用的人”。
在小说中的瑞典,法律规定,女人到五十岁,男人到六十岁,如果没有孩子,又没有能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工作,就会被判定为无效用的人。反之,则被判有效用的人。倘若按这项法律,我正在向成为无效用的人大踏步地迈进。但是,小说里设置的情节很有意思,看一个社会如何把“无效用的人”变得有效用,但他们将不再被视为“人”,而且要为社会做出最后的贡献,从体能、智力直到捐献器官。
或许有读者认为《单位》是在追随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亦或向石黑一雄的《别让我走》致敬,可以被归属于众多的反乌托邦小说里。其实,在我看来两者都不是。妮妮笔下的世界是如此地接近现实,像是对不久将来的不幸预言。如果你去过瑞典,就不难发现妮妮的担忧是有必要的。北欧国家福利好是众所周知的。孩子出生国家就负责供养,失业救济金比工资还高。生活条件好,反倒让人活得不带劲儿。高自杀率,低生育率是困扰北欧国家的主要问题。小说里被列入“无效用的人”的首要条件便是无生育,这符合瑞典国情。书中提到的隆德和马尔默,这两个小城我都去过,是名符其实的鬼城。即使是在阳光明媚的夏季,马路上的行人也少得可怜。不是居民都去度假了,是这个城里压根儿就没人!
就像妮妮在接受采访时说,政治家一味地推动经济追求增长,这对于改善人民生活是有意义的。可她想问的是:什么是自由?什么是人格?如何评价一个人的价值?人类如何去相互评价存在的价值?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而她笔锋一转,转去写爱情了。多丽特,一个50岁,无孩子无固定职业,只有一条狗朝夕相伴的妇女在储备银行里却意外地收获了爱情。小说的后半部着重描写了她与约翰内斯的爱情,写得那么多情,那么催人泪下,令人完全忘记了他们是被贴上无用标签的人。多丽特怀孕了,可她仍然是无效用的人,因为她已经老到不能很好地养育子女。这是个多么可笑的理由却又现实得闪闪发亮。当一个社会发展到连爱都可以拒之门外的时候,这个社会即将写下人类末世的挽救,也到了人类自掘坟墓的时刻。
我曾经说过:我是丁克,我怕谁!而书中的一句话惊出我一身冷汗:“读书人,往往会落到无效用的地步”,人性的冷漠被作者准确地把握。可是,在小说的结尾,我们却仍然可以读到点点光亮,这是妮妮心中的希望,也是她想传递给读者的希望。正如妮妮在书中的比喻,找到北斗星,我们就不会迷失方向。
有人问本书的名字为什么是《单位》?妮妮说,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单位。妮妮说这话时,脸上一定不带任何表情。(《单位》书评/Shirleysays)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单位:就是我们每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