瘾君子的真相
没看《瘾君子》前,脑子里都是《裸体午餐》的阅读经验:在太快的蒙太奇画面里跳跃,可能不可能的情节都在发生(条子法官外星人,静脉逆流的血液和悬在空中的高潮……)然后在潜意识最深处的旋涡状意向里迷失,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垮掉的一代”大约是各种“一代”里最喜欢否定的人,爱好就是击碎所有现成的规矩,歪歪斜斜走出一条血路,然后留一个苦闷的坏笑。毒品是他们击碎现实的一件利器,后世无法在否定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所以最多传承一下精神,具体的路径太难模仿,也无谓模仿。
而像巴勒斯这样,从吗啡大麻安非他命海洛因一路嗑过来,慢慢悠悠活到了80多,身后跟着几桩大官司,几乎可以说改写了美国的出版制度,混进了最主流的艺文圈子,和鲍伊、柯本、麦当娜称兄道弟,在美术馆办展览,为耐克鞋做广告的实在显得太像一个传奇故事。在自弃的路上寻找自我这条“垮掉一代”铺出来的道路上,与他相比凯鲁亚克和金斯堡显得太苦大仇深,而巴勒斯淡漠的姿态,抽离的情绪 ,好似这种生活只是一种可有可无的选择,其中包括性,包括毒品。
但虽然同样是巴勒斯作品,同样是毒品主题,可《裸体午餐》的阅读经验和《瘾君子》可以说是大相径庭:如果说科学地记录吸毒后支离破碎的幻想,和使用客观的报纸新闻作为创作连贯的素材组成了《裸体午餐》这个迷幻又冷酷的试验性创作成果,那么冷静地叙述以自己的吸毒生涯为原型的小说《瘾君子》就是通向《裸体午餐》的幻境前的长廊,它告诉被眼前口吐白沫人事不省的情境搞昏头的观者,这些孙子是怎么HIGH成这样的,但是也都没什么大不了。
于是《瘾君子》的故事看起来非常朴实,类似纪实文学。在由“我”穿引的故事里,所有人面目模糊,谈不上有什么性格,不过是和主角在吸毒的过程中同病相怜、扶持、背叛、拉拉扯扯地保持一种断断续续的关系,在高潮与低落之间说着互相矛盾的对话,痛苦万分中透着甘之若饴的劲。而“我”或者巴勒斯本身一直用一种参与其中但实际上是旁观的角度看待这一切的,除了评价了一下河谷的社会生态,他甚至极少在文中发表任何个人化的意见和看法。无非是我找毒,他跳灰,然后我跳灰,他找毒……“我”和他们是融为一体不分彼此完完全全的一类人。人物场景情节都被压缩成一种超扁平的状态里,没有纵深感,像没有立体感的画面,故事明明在往下叙述,可一切又像在开头观者的一瞥里就已经凝固住了——那一览无余的瘾君子的生活。
对于这一点,巴勒斯自己说:“毒品不是一种快感,而是一种生活方式”。在“XX是一种生活方式”的流行句式的牵引下,人们仿佛掌握住了自己的命运,可《猜火车》里愤怒念叨“选择生命、选择工作、选择终身职业、选择家庭、选择他妈的大电视……”的年轻人终于要回归,《瘾君子》里的我把毒从纽约吸到新奥尔良吸到墨西哥,继续踏上了寻找雅热(据说是印第安人的一种“通灵药”)的征途。无疑在当时的巴勒斯眼里,这是一条不需要回头的路,于是作品里的吸毒路更悠闲、更接地气、更经得住考验。而于我们,这就是关于瘾君子的全部真相。
最后的最后要赞一下这本书选用的版本以及同时翻译出来的附属文章,其中包括几个版本的序言,巴勒斯自序,金斯堡导言和当时出版者的谨慎的声明,还有巴勒斯对于一些修订的不满的信,让阅读了解这本书有了更丰富的体验和背景资料,对当时出版环境也有了点窥一斑知全豹的心得。(《瘾君子》书评/大石落地)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