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kswm 发表于 2014-1-13 09:39:51

认识分裂,认识你自己

2013年8月底的某一天,学生时代的最后一个暑假的尾巴,我正坐在拉萨著名的光明甜茶馆里喝着七毛钱一杯的甜茶,和友人消磨时光。翻开手机,看到s的微信,去看周老师的新书吧,快要出版了。
飞速地回复,好的,这么快,回来找他签名去。然后翻过手机,继续甜茶馆的时光。
手机一翻一扣,关于生活,两种叙事方式。
好吧对不起,我用了一个小清新的开头,带出了一本略显沉重的书。这是我自己的精神分裂,但或许这些分裂,也出现在大多数人身上。
《这些年我们的精神裂变》的副标题是“看懂你自己的时代”。这是一个既忧伤又无奈、既崇高又艰难的命题。身为一名文艺学研三的准毕业生,我工作过,又回学校读研。课堂上思考形而上的问题,也曾有为了下个季度房租发愁的经历。我试图拿马克思葛兰西本雅明阿多诺的思想来照亮我的前程,却发现在另一个世界体系里,他们似乎一钱不值。
我似乎看见了我自己,但形象却怎么这样模糊不清。
那是最美好的时代,那是最糟糕的时代;那是智慧的年头,那是愚昧的年头;那是信仰的时期,那是怀疑的时期;那是光明的季节,那是黑暗的季节;那是希望的春天,那是失望的冬天;我们全都在直奔天堂,我们全都在直奔相反的方向--狄更斯在《双城记》中所描述的,放在今天依然适用,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从未有任何一个国度的任何一个时代能如当下一般,作为一个“文本”的时代是如此的丰富和可阐释,也从未有任何一个时代能像现在一样,各种魅幻通过各种大众文化生产机制源源不断地被生产、被接受。而更可悲的是,即使我们明白这种幻觉从何而来,大多数时候也会身不由己地深陷其中。
不必把问题说得那么复杂,我们所能做到的不过寥寥,通过这本书,让我们回到元初的问题:如何看懂你的时代。
每个身处时代洪流中的我们,如何认识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在茫茫人海中,“我”的定位在哪里,而“我”的命运被谁主宰?
作为一本社科类书籍,这是一位学者对于当前社会态势、问题的思考和发问,也是对当下大众文化的解读和反思。阶层固化、资本购买、大众狂欢、傻乐文化……一个个新鲜而又刺痛人神经的关键词一个个蹦出来,而大多数读者赖以生存的精神鸦片们一个个躺枪。作为被揭穿“真相”的读者的我们,是猛然醒悟还是愤而还击?
举一个小小例子,就像作者在书中所说,“感动”作为一种情感被大众媒介所制造,但我们似乎已经越来越离不开这些人工的“感动”。对于大众来说,真实与虚幻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即使懂得这只不过是一场几十分钟的虚假体验,但仍旧前仆后继,乐此不疲。
在这个暑假,快男左立将让一首原本专属于“小众”的歌曲《董小姐》和原唱宋冬野带到大众面前。
爱上一匹野马,可我的家里没有草原。
就像这首歌里唱出的无奈,操纵了多少人的心怀。
我在青海和西藏一遍遍听这首歌,幻想着自己也是匹来放风的野马。你别说,还真有一种飘飘然的感觉。
所以我觉得,肯读这本书的,一定是别扭病患者,他们对于这个世界总有一些不满和期待。而不是用一种常见的方式来舒缓现实的种种压力,不是辞职去西藏,不是丽江开客栈,也不是城里开咖啡馆。这种与人无害、于己无用的方式不能改变自己和周遭的世界——因为你从未清楚认识这个世界。所以,肯读书、肯思考的读者们,一定是痛苦的、别扭的,但也一定是难得的。
一本好的社科类书籍既是对常识的颠覆,也是对常识的回归。它应该是严肃认真的,也应该让读者如沐春风。它对某些文化、社会现象所进行的解读,既应该是读者习以为常的,也应该采取一种“震惊体”的态度。只有在寻常中道不寻常,才显功力,才能达到作者的目的。
想起来周sir在课上大谈一些“敏感”问题,也想起他不经意流露出来的失望和失望后的希望。想起这些年来遇到的朋友、毕业的同学,三两年的变化,是当初在校园中怎么都不敢想象的。这个世界怎么了,这个世界是什么样的?读读这本书吧,也许你会对周遭,有更深的了解。
谁都不是先知,也不是救世主,就像永远不会有人真的掌握彼岸真理,但不会妨碍在追寻真理路上的努力。
用清醒的态度来思考,拥有更多武器与这个世界打交道。唯有看懂了世界的精神分裂,你才能更好地认识你自己,至少,更好地主动地精神分裂。(《这些年我们的精神裂变》书评/perfectday)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认识分裂,认识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