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iF 发表于 2014-1-13 09:37:21

男精神病人

花了三天时间读完了这本书,心中一直像有一块石头堵着,不知道该如何处理,读这本书越到后面,觉得堵得越厉害,心里一直觉得隐隐有什么事情要发生,但无从猜测,只是暗自断念,这或许就是我读这本书的第一感受吧。

冯唐的书基本都看过,总体而言,我是喜欢这样子的文风的,但细细品下来,又觉得琢磨不透,你或许在看这本书有这样的感受,中文也可以这样写,写得大俗,但却不落入一个套路中,写的雅致,但又不脱离现实,文字就是有这样子的奇妙之处,你不知道何时会有一个炸弹等着你,轰炸心里最脆弱的地方,连个渣子都不剩。

最近在微博上看到这样一个说法,希望每个人死后,尸体都能自动变成一本书,书的内容就是死者的生平。这样一来,有人成为了名著,有人成为了禁书,有人变成了菜谱,有人变成了地图,有人是PS的使用教程,有人是美图秀秀代言册,有人是高档酒店的名片,有人是小旅馆的开房登记簿,整个世界就是一座巨大的图书馆,我们读着别人,做着自己,然后自己又等着被别人读。

如果把作者放在这个理论里,我想,他的书籍应该是非常值得一看的,光看作者的履历就吓死人,又是医学博士,又是MBA学位,今天是大型公司董事合伙人,明天就是大型国企总裁。这样的一个高富帅,你若是把他能和文学扯上关系,换做我是一个陌生人,我不太相信,可他就是这样子的一个人,一个诗人,一个把自己的感想写出书的人,而且写得还不赖!这就是作者的牛逼之处了!



看完整本书,我突然能想到了自己,这么多年,我一直都在学习着一件事情,那就是不回头,只为自己没有做过的事情后悔,不为自己做过的事情后悔,人生这么一步步走来,都是需要付出代价的。这从书中很多篇章都可以看到类似的观点,我们得到了一些,失去了一些,失去的或许是自己一直想要的,但不自知,等到醒悟的时候又为时已晚,这样的遗憾,我们总是有很多很多,可是试想,谁的人生不是这样子呢?

周国平曾经写过这样的一段话:一样东西,如果你太想要,就会把它看得很大,甚至大成了整个世界,占据了你的全部心思。那么我奉劝你,最后无论你是否如愿以偿,都要从这里面及时跳出来,如实看清楚它在整个世界中的未知,也看清楚它在无限空间内的微不足道。这样,你得到了这件事情不会忘乎所以,没有得到也不会痛不欲生。

这段话和我看书时的感受很类似,一件事情的来去,自有天定,你所能够做的,就是在遇到的时候好好珍惜,在失去的时候不要留下遗憾,不要为失去而感伤,不要为得到沾沾自喜,人生短短几十年,你知道你该怎么过是最重要的,顺从自己的内心,时时反省自己,时时激励自己,更好的面对自己的人生。

其实我看过很多这样的集子,比如刘瑜、比如李海鹏等等,感觉都像是在讲述自己的事情,在描述一个独立的社会,和自己处于两个不同的时间和空间,看过就看过了,感受就感受了,体味的是一种新鲜和刺激。而冯唐的作品,却让人有一份代入感,这种感受很奇妙,在看这本书时,一次次联想到自己,如果是我的话,该怎么去想这件事情,如果是我的话,要如何处理这样的关系,这样的问题,一次次伴随着阅读,不断地问自己。

这本书讲到的——如果俗气的说——就是家长里短,比如情绪、比如欲望、比如情欲等等,终日的思索终于在这本书中找到一个不算完美但却足够自我的答案,有人在这本书里找到自己的答案,有人却一直寻寻觅觅,不知道在找些什么。其实说穿了,有人过着自己的生活,有人却重复别人的脚步,把自己推上了一个陌生的境地,慢慢留出时间和空间,自我探索。

这本书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直白,书中不同的章节发表在不同的时期,那么读者在读的时候就能够感受到作者在不同的时间点所体悟到的心情和道理,通过不同的侧面来感悟作者对于自己生存的这个世界的思考,一次次拷问自己,为什么,如何做。写作者最大的特点就是一边写,一边否定自己。这本书讲出的,就是在当代社会当中,实实在在摆在我们眼前的种种问题,并且把问题一股脑全部抛给读者,你们自己去看去想吧。

这本书带有浓重的个人色彩,一个方面,作者表现出了一种雅致的生活态度,甚至是更加高远的人生境界。人生无非是自己过得,自己要过怎样的生活,全在平日的点滴,全在自己的选择,你要过物质的生活,那么就要拼命去赚钱,然后买各种的奢侈品犒劳自己,而当物质生活到达一定高度的时候,就要去追求精神层面的享受,做个收藏啊,玩儿的古董啊,弄个演出啊,拍个电影什么的……没什么是不可能的,只是还没有达到那样一个境界。

另外一个方面,是作者已经看到了作为社会的组成体——个人——的局限性,作为一个社会角色的存在,与周围的社会群体是密不可分的。很多人把我们比喻成了鱼,既然是群居动物,那么自然而然就要把许多事情放在一起联想,放在一起进行评价。书中多次提到了这样一个观点,在现在的社会体系下,该如何去生活,如何混职场,如何如鱼得水。很少有书这样直白的教导人方法,所以有些读者说这本书是励志书、是职场书也不为过了吧。

读完整本书,心中堵着的石头渐渐放下,这才觉得畅快淋漓,很多时候我们都把自我忘记,把自己扔到社会当中去洗涤,成什么样子都不管,只是随波逐流地妄自菲薄,但我在这本书中,却看到了一个逐渐清醒的作者,看到一个有着明确人生方向的人,在生活中把各种的小玩意都组合在一起,丰富自己的生活,练就自己的本事。

有段话是什么说的:强化你的定力,让人生更加从容。生活中,找上门的麻烦远远少于自己招来的烦恼。这些我们自己招来的烦恼,大半是因为一个冲动做下的事,一句不及遮掩说出的话。这些,往往不是你的本意,而是你缺乏定力。定力,是三思而后行,是心如止水,是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管好自己,少错一次,比做对十次都强。

人生的从容与否,来自于对自我的把控和了解,一个做不了自己的人,就像是失去了灵魂的人,这样的人会以为把灵魂都交给了社会,但危险的地方在于,他已经无法做回自己。到了那个时候,一切就太晚了。

我觉得作者像是一个精神病人,因为他看待世界很有意思。从书中我们可以很轻易地能够看到作者,从而看清楚自己,生活谁都不容易,能够把生活过好,才是最重要的。精神病人往往看待世界的方式和方法和我们不同,因为不同,就把人家划分为是病人,其实,他们看你的时候,觉得你才有病了呢。

这个时候,我好想问问作者,你觉得,是我们疯了,还是你疯了?(《三十六大》书评/这么远那么近)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男精神病人